炼油工业绿色转型 描绘未来发展蓝图
我国炼油工业既面临新型城镇化及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又面临着油价波动、产能过剩、替代能源较快发展及市场主体多元化致竞争加剧对油品市场的冲击,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此外,亚太油品市场过剩,国外有竞争力的油品借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挤入中国市场,我国过剩油品出口阻力越来越大。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内炼油工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是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使炼油能力过剩问题凸显;二是环保要求趋严,使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安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部分迁址的压力和成本明显增加;三是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要求更高,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炼油工业将顺应新常态的要求,调整结构,做好从过去的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继续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依靠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管理创新,将炼油工业由大做强,引领新常态。预计2015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7.3亿吨,比上年增长3.3%。我国汽柴油在正式进入国Ⅳ时代的基础上,将开启新一轮向国Ⅴ、国Ⅵ标准的进军。
炼能增速将放缓 化解过剩需更努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炼油能力增速较“十二五”将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一定增势。根据目前各炼油企业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及实际建设进度情况测算,预计2020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超8亿吨;此外预计还有超1亿吨的炼油能力拟推迟至“十四五”时期投产。未来成品油消费量增速也将放缓,虽然“十三五”时期炼能增速放缓,但炼油能力的绝对增长量仍较大,加上气替代、电替代、煤替代、生物替代等能源增加,亚太地区炼能总体过剩,中东炼能持续增加将对亚太出口油品等的影响,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将更为严重。我国炼油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大力淘汰落后炼油能力,调整优化存量,确保我国炼油工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十三五”时期,中石化、中石油仍是我国炼油行业扩能的主要力量,但随着地炼和民企调整后的新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中石油将与中俄、中缅、中哈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适度有效地建设昆明、天津东方等大炼油项目。中石化将继续推进中科大炼油、曹妃甸石化等重点项目,做强做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国中化等大型国企也有计划扩能,加上部分具备资质的民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并走向规模化,神华集团等煤炭央企新的煤制油项目投产,共计约有15个的新建及改、扩建炼厂项目拟继续推进。
按照制定的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山东地炼将在缩减落后炼油能力至少1200万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炼能存量,预计山东地炼平均规模、炼能利用率以及高标准的油品生产能力都将有所提高。
同时,随着我国与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等资源国大型炼化项目合作的深入发展,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呈上升趋势。国内新建大炼厂中有昆明石化、中科湛江大炼油、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以及中俄天津东方石化等中外合资项目,昆明石化及中科大炼油正在加紧建设,揭阳石化及东方石化也在积极推进中,其主要油源来自资源国合作方,项目建成后外资在华的权益能力将从目前的824万吨/年陡增至4000万吨/年以上,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
由此可见,“十三五”时期,在炼油能力过剩严重的形势下,国内炼油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我国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油品需求、资源禀赋和亚太市场的形势,除非增加更多的成品油净出口,否则8亿多吨的炼油能力将可能是我国炼油工业规模的上限,未来炼能增长的空间有限,将少于过去的快速增长期。因此,炼油企业必须坚决调整优化压缩炼能存量,加强宏观调控,打破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果断、坚决而又妥善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同时要严格控制投资投产节奏,既要避免投产过分集中,也要避免出现局部地区扎堆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的情况;还要切实做精做好控制增量,严把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关,支持一批先进的现代化炼化一体化大项目的建设,使其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坚强支柱,不能因噎废食。
七大基地将形成 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据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我国石化产业布局将形成两大区域、三大领域和七大基地。其中,两大区域是指石化产业布局基本要形成东部地区以石油化工为主、西北部地区以煤化工为主的局面,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三大领域是指方案圈定了炼油、乙烯、芳香烃三大类石化产品;七大基地是指打造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能源通道,完善陆上能源进口通道,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继续推动煤制烯烃、芳香烃等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因此,未来我国炼油行业将据此形成七大基地,这些基地均规划有“十三五”期间投产的大型炼化项目。
同时,随着昆明石化、中科大炼油等南方大炼厂的建成,我国“北油南运”的炼油格局在“十三五”期间将有所改变,物流平均运输距离将有所缩短,炼油能力与市场将有更好的匹配。目前,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布局重点将进一步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以及主要资源地区转移,进一步优化炼油布局。因此,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要限制新建炼油项目;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和率先实现油品质量升级;要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沿边地区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到2020年,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炼油能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预计将合计增加炼油能力4000万吨左右,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东北地区炼油能力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但预计到2020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一定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能满足当地成品油的需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
搞好油品质量升级 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十三五”时期,油品质量升级仍将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要做的一件大事。国Ⅴ汽柴油标准将提前至201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东部11省市将自2016年1月1日实施。该标准总体上与现行欧洲标准水平相当,主营炼厂将在国家规定的升级时间前使所属炼厂全部提供高质量油品。国Ⅴ标准汽柴油的硫含量质量指标将降至10微克/克,其他指标也有更高要求。这给炼油企业带来了装置改造、工艺改进、投入增加的巨大压力。据最新消息,国家正抓紧启动国Ⅵ汽柴油标准,拟于2019年实施。若如此,则任务更紧、压力更大。
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也是炼油业“十三五”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史上最严环保法已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比已从1990年的10%升至现在的接近25%,而根据2014年11月中美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企业减排任务加重。
我国炼油业既是能源的生产大户,也是能源的消耗大户和废气、废水排放大户,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废气废水防治的力度,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对环保问题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这对我国炼油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十三五”期间,炼油业将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的研发利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同时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使 “三废”排放满足新的环保法规的要求,使能耗、物耗、节能减排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生产过程、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车用汽柴油标准从国Ⅳ标准升至国Ⅴ标准,也将至少实现10%和7%的氮氧化物减排,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走出去”步伐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炼油业如何配合这一国家战略,化解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加快炼油业“走出去”步伐值得深入思考。
“一带一路”涵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多个合作区,涉及18个国家69个油气合作项目,截至2013年底,累计总投资687亿美元,占海外总投资的近45%。2013年,我国从“一带一路”进口原油5800万吨,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油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成品油自给程度不尽相同。中亚地区炼化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俄罗斯炼油能力虽工业规模较大,但设备、技术较为陈旧,亟须改造升级换代;中东地区为发展多元化经济,正在进一步发展炼油能力,需要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持和稳定的市场;东南亚、南亚部分国家炼油业已具相当规模实力,但也有一些国家较为落后,尚处于初始或萌芽阶段。
总的说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炼油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良好机遇,有利于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提升炼油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的建设。我国炼油工业经过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从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到生产炼制、储运销的完整体系,并已具备较强实力和成套技术,应能在“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结构调整需深化 创新驱动是关键
原油品质结构和新常态下油品需求结构与品质要求,在未来均将有新的变化,这些都给炼油业提出了继续调整优化装置工艺结构与组合、调整产品结构的更高要求。总的说来,未来我国重质原油进口量将较大,国内石油探明储量的品位在不断下降,低渗、超低渗、超稠油储量所占比例不断加大。除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我国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装置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耗较高、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先进产能明显不足。我国炼油企业数目较多、规模大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行业内无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也制约了装置技术水平及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炼油业仍需进一步深入进行结构调整。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的投产及部分中小炼厂的改、扩建建成,预计到“十三五”末期,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将分别提高到851万吨/年和936万吨/年,全国炼厂的装置平均规模将提高至450万吨/年左右。未来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厂都将配套建有百万吨级乙烯装置。随着这些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我国装置的大型化程度、进口原油加工能力、炼化一体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大型炼化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快速发展,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并将可能出现煤、气、油、炼、化综合一体化的新模式雏形。未来要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整合,实施炼油化工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使用价值,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尽管我国炼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外差距在缩小,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将坚持创新驱动,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着重开发应用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多更好生产清洁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提质增效升级相关的适用工艺生产技术,着重开发节能减排低碳绿色适用工艺生产技术,完成世界规模炼油装置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关注替代能源 与其融合发展
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兴未艾,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相关基础充电设施的建设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电替代”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天然气汽车行业也将有新的较快发展,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和加气站数量将较快增加,天然气替代车用燃料用量将较快上升。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年替代量将达到1000万吨成品油,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生物柴油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也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推广使用。随着多个煤制油示范项目投产,未来我国煤制油总产能或达千万吨左右。总体预测,到2020年,国内替代燃料将至少占常规车用燃料的10%左右,以后还将持续提高。替代能源的革命性技术突破在给炼油业带来重要补充的同时也将带来较大的挑战,同时拓宽了炼油业经营发展的路子。
近年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水电、核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提升至15%,2030年可提高到20%。炼油工业应充分利用能源多元化、替代多元化的机遇,积极推进炼油、化工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延伸,构建产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走能源、资源多元化的发展之路,促与各种新老能源发挥各自优势、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