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企业资讯 > 福华集团高起点进军草甘膦产业
福华集团高起点进军草甘膦产业
  • m.casaroura.com
  • 2009-12-28 09:54:21
  •     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最近两年间,草甘膦价格经历了从狂涨到暴跌的剧烈震荡,暴露出我国草甘膦产能严重过剩的危机,拥有众多生产企业的草甘膦行业重新洗牌势在必行。没有人可以断言草甘膦市场从低迷到复苏需要多长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那些资源优势明显、技术实力雄厚、资金运作成功、产业结构合理的企业,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并迅速发展壮大。四川福华农科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为福华集团)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福华集团自1999年创建以来,在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华的统领下,以开放的合作意识、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走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扩张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和创新了具有福华特色的“资本运作+商业合作”、“产业延伸+循环利用”、“集中布局+企业开发”3种发展模式,迅速成长为年销售收入20亿元,集化工、农药、硅材料、机械制造以及水电能源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2003年进入以草甘膦原药制造为主业的农药行业以来,福华集团确立并坚持发展经济与狠抓环保并举的方针,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随着近日5万吨/年草甘膦项目的投产,福华集团的总产能已达7万吨/年,成为全国第二大规模、在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草甘膦生产企业。
     
      高起点进军草甘膦产业
     
      福华集团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以氯碱为基础,以草甘膦为中心,发展硅材料产业,走高科技精细化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的战略目标。他们发展草甘膦产业的“大政方针”是:依托区域资源性优势,以循环经济模式打造最优的、完整的草甘膦原药制造产业链。实施的具体思路是:围绕12万吨/年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立足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和煤炭、水电资源,大力发展烧碱产业,形成对草甘膦生产的强力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最终把福华集团打造成全球最具成本竞争力的草甘膦原药生产基地。
      
      且看福华集团进军草甘膦产业的运行轨迹:
      
      2003年11月,福华集团收购了四川省乐山青碱双收农药有限公司,该公司在西南地区首家拥有草甘膦原药生产许可证,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甘氨酸路线)产能为1000吨/年。福华集团由此步入草甘膦产业。
      
      作为福华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草甘膦产业在福华集团迅速上升为主营业务。
      
      2006年3月,福华集团开工建设1.5万吨/年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甘氨酸路线),于2007年6月建成投产。
      
      2008年1月,福华集团在原1.5万吨/年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基础上进行扩能技术改造。同年5月,5000吨/年扩能技术改造完成,福华集团草甘膦原药产能达到2万吨/年。
     
      2008年3月,福华集团正式启动总投资预算12亿元的二期草甘膦原药生产项目建设,二期项目包括新建2×5万吨/年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甘氨酸路线),同步配套建设的15万吨/年三氯化磷生产线、10万吨/年亚磷酸二甲酯生产线、20万吨/年烧碱(离子膜工艺)生产线、2×130吨锅炉装机容量3万千瓦热电联产电站。
      
      2009年12月,福华集团二期草甘膦原药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5万吨/年草甘膦生产装置,配套建设15万吨/年三氯化磷生产线、10万吨/年亚磷酸二甲酯生产线、20万吨/年烧碱(离子膜工艺)生产线、2×130吨锅炉装机容量3万千瓦热电联产电站同步建成投产,固定资产实际投资12亿元。该草甘膦生产装置的投产使福华集团草甘膦原药生产能力进入国内前列。
      
      综合优势有利成本竞争
      
      福华集团的决策者认为,草甘膦原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大宗农用化工原料,价格将对销售起主导作用,因此在产能已严重过剩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竞争成为决定草甘膦生产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今年,随着行业洗牌初见端倪,草甘膦生产企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大部分获得草甘膦原药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仍处于停产观望状态,部分企业已将建成的草甘膦生产装置转产毒死蜱等其他原药品种。尽管草甘膦原药生产成本构成涉及多种要素,但只有那些产业链较长,技术优势明显、管理水平较高,具备国际化的销售渠道,综合利用率较高、物流和能源成本较低,生产规模较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业内人士分析,2010年草甘膦市场可能会好于2009年,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可能维持大宗化工原料正常的经营利润水平,但还不足以让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的企业获得盈利空间,行业洗牌还将继续,更多处于观望状态的中小型草甘膦生产企业将彻底退出。预计到2010年末,行业洗牌有望结束,剩下的将是综合优势明显的少数上规模的草甘膦原药生产企业,产销可维持基本平衡的良性状态。
      
      福华集团的地缘优势也因此而显得尤为突出:该集团的草甘膦制造工厂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这里是四川省传统的盐磷化工区,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的盐磷化工企业。工厂位于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岷江边,周边区域内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煤炭资源、磷矿资源、地下盐卤资源,使福华集团获取制造草甘膦原药必需的电力、蒸汽、黄磷、液氯、盐酸、烧碱等生产要素成本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岷江—长江廉价的水运又大大降低了产品销售的物流成本。
      
      除了乐山市的天然优势,福华集团还在项目规划上享有国家鼓励发展和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发展项目的政策优势,这些优势与福华集团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优势,使福华集团有理由对打造最具成本竞争力的草甘膦生产基地充满信心。
      
      着力研发确保技术领先
      
      福华集团一贯注重技术开发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实现技术领先,福华集团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技术人才,经四川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四川省草甘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并组建由国内外专家构成的研发团队,为集团的项目选择和技术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川省草甘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拥有进口HPLC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ICP-AE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先进精密分析仪器,除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外,还成功开发变压吸附脱除草甘膦生产回收氯甲烷中微量水分的专利技术,并应用于工业化装置中,目前已申报草甘膦脱溶水解、草甘膦二次加酸水解工艺等6项国家专利。研发中心已被四川省科技厅确认为四川省草甘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此外,还建成了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正向四川省有关部门申报挂牌四川省盐磷化工产品质检中心,协助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区域性出口产品质量检验职责。
      
      福华集团非常注重与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横向联合,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重庆大学化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借助“外脑”提升公司整体技术水平。2009年,公司投资500万元对一期2万吨/年草甘膦装置进行了38处系统性技术改造,对二期10万吨/年草甘膦装置的设计图纸进行了68处技术提升修改,三氯化磷生产引进西门子公司全套自动计量仪表。二期草甘膦装置试生产情况表明,以行业内普遍认同的吨草甘膦原粉甘氨酸单耗为衡量标准,该装置已能够控制在低于0.57吨甘氨酸/吨95%草甘膦原粉的技术水平,进入行业前列。
      
      融资创新推动商业合作
      
      当初作为一家中小民营化工企业,福华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将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陷入融资困境时,福华集团却另辟蹊径,捕捉国际金融资本与国内产业资本结合的最佳时机,采取“资本运作+商业合作”模式,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为福华集团发展草甘膦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同时还与颇具实力的客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这些举措的实施也使福华集团的经营团队迈上了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近年来,国际金融资本成为国内众多企业追逐的目标。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往往更看重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而福华集团的草甘膦和有机硅等产品的高盈利、高回报,正是国际金融资本看重的。福华集团利用产业优势,引进国际金融资本,破解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难题。2007年9月,福华集团成功引进在中国排名第一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香港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作投资6.25亿元建设5万吨/年草甘膦项目。2008年7月,香港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又向福华集团追加投资1.4亿元,开创了当地民营企业引进国际投资基金的先河。这次合作不但引入了项目建设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引入了香港软银赛富投资基金所要求的符合现代国际化大企业运行要求的规范管理,以及与之匹配的国际化管理团队。今天的福华集团已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模式中超脱出来,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管理机构和管理层次清晰,各种管理流程和制度经重新整理完善后得到健全,财务管理完全依照准上市公司的要求,并通过了符合证监会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计。
      
      福华集团还在国内同行业中首创“把客户变成股东”的融资模式。早在草甘膦项目投产之初,国际草甘膦市场价格迅速走高,国内外草甘膦经销商纷纷看好福华集团的发展前景,主动表达合作意愿。是简单出售产品,维持现有的买卖关系,还是变短期合作为长期合作?福华集团摒弃了传统观念,创新合作思路,在“把客户变成股东,把股东变成长期合作伙伴”上取得了成功。2008年7月,福华集团引进了商业客户——澳洲纽发姆(Nufarm)公司,合作投资6000万元组建合资企业——福华通达农药公司,使纽发姆公司由贸易客户变为福华集团的股东之一。同时,还与纽发姆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不可撤销的草甘膦出口贸易协议,年均出口3.7亿美元。这意味着福华集团已通过资本纽带与纽发姆公司达成了10年战略合作关系,获得长期稳定的产品出口销售通道。
      
      福华集团国际融资和商务合作的成功还跟他们所恪守的经营理念有关:只做合作伙伴眼中最好的原药生产车间,只谋求合理的生产利润,与合作伙伴合作只会赢得更大的终端市场。有这样务实共赢的经营理念来支撑福华集团草甘膦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纽发姆出现在福华集团合作伙伴的名单中。
      
      循环利用突破发展瓶颈
      
      福华集团采用甘氨酸路线生产草甘膦的显著优势是,在产出草甘膦的同时伴生出大量氯甲烷和甲缩醛,由于有副产物的销售利润来冲减草甘膦的生产成本,甘氨酸路线与国内另一种IDA草甘膦生产路线相比,生产成本较低。但因为副产物较多,对环保的要求很高。能否实现副产物的高效利用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作为一家集团化发展的化工企业,福华集团从收购五通桥烧碱厂开始,就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思路,大力拓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高效循环产业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福华人引以为自豪的“产业延伸+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
       
      一是在配套中延伸。要延长草甘膦和有机硅产业链,必须搞副产物利用。搞副产物利用,必须引进关联配套项目。福华集团围绕草甘膦和有机硅两大主导产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充分利用乐山及周边地区盐、卤、天然气、硅、磷、水电等丰富资源,推动当地烧碱、盐化工、黄磷等关联企业向福华集团集聚,形成了为草甘膦产业配套的精细化工上游产业集群。
      
      二是在延伸中循环。草甘膦产业链能否做长,关键在于产品及副产物循环利用的程度。福华集团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产品、副产物以及废弃物作为再开发下游产品的原料,形成产品间、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努力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前,福华集团内部已形成“卤水—烧碱及副产物液氯—草甘膦及副产物氯钾烷—有机硅及副产物盐酸—三氯氢硅及副产物四氯化硅—气相二氧化硅”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内部封闭循环。
      
      三是在循环中利用。福华集团严格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将工业“三废”“吃干榨尽”,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同时,催生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目前,福华集团利用生产氯碱的副产物氯气、氢气、盐酸作为生产草甘膦的主要原料,直接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以上;利用生产草甘膦回收等量的氯甲烷作为有机硅生产原料,节约直接生产成本6500元/吨;实施余热发电项目,为园区企业提供蒸汽220吨/小时、生产用电2.5万千瓦/小时。目前,企业形成了卤水、烧碱、草甘膦、有机硅、多晶硅等产品及副产物的生产链,不仅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小循环,还可与园区其他企业实现大循环,工业废物、废气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8%以上。
      
      通过产业链建设,福华集团实现了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过程物流成本的最低化。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大大降低了福华集团制造草甘膦的过程成本和环保成本,把单一的产品盈利点分散在各个过程中盈利,产业链越长,盈利点越多,成本控制力越强,企业竞争优势就越突出。这一符合现代大规模化工产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企业盈利模式在福华集团草甘膦产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在草甘膦市场形势较为严峻的2009年,福华集团仍能保持满负荷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自建园区形成集约格局
       
      在福华集团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剧。走集中发展、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环保发展、安全发展之路,成为福华集团的必然选择。随着第一期草甘膦、烧碱、热电等项目的建成投产,福华集团又把眼光投向了“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上,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办、企业运营”的园区发展新路子。
      
      福华集团围绕产业集聚发展、项目集中布局的思路,高起点编制规划面积达5000亩的四川省乐山市农化循环经济工业园,目的是承接中国农化原药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由福华集团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园区区域环评、安评工作,统一建设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标准厂房等配套公用工程,筑巢引凤。园区入驻企业之间实现大宗原材料的互供,降低产品生产的物流成本,提升园区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园区内废弃副产资源最大化利用,依托综合制造成本优势将入园产品做大做强。作为农化原药生产的特色园区,企业在产品销售渠道上的互补同样也会使入园企业实现共赢。
       
      目前,该循环经济工业园规划建设的20万吨/年草甘膦、32万吨/年有机硅、5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5万吨/年工业硅、10万吨/年三氯氢硅、2万吨/年气相二氧化硅、20万吨/年有机硅应用产品、8.64亿千瓦时/年余热发电等项目正在抓紧启动。福华集团计划从2008年起用10年的时间完成总投资200亿元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100亿元。届时,一个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循环经济园区将崛起在中国西部。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