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需要在过渡期中持续优化煤炭发展布局
中国需要在过渡期中持续优化煤炭发展布局
  • m.casaroura.com
  • 2024-02-19 10:42:03
  • E能圈
  •   在中国未来能源转型过渡期中,煤炭在能源体系中将仍然发挥重要的安全保障和市场稳定的作用,这是中国能源产业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但是需要未来持续优化发展布局,包括优化区域布局、消费布局、企业布局、技术布局和储备布局等。

      一、优化区域布局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应该综合考虑区域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煤炭需求、资源环境环境约束、配套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优化区域布局。

      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中国需要继续发力,对那些不符合所在地区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相关要求、不符合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或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予以停批和停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在煤炭供给区域,中国应该持续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部分煤炭资源稀缺地区应该尽快停止煤炭生产,并不断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总体来看,中国优化煤炭供给区域布局应该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基本思路应该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和发展西部。

      (一)控制东部

      对于控制东部(含东北)来说,众所周知,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可供建设新井的煤炭资源已经比较少,而且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应该走在全国前列,因此应该控制煤炭开发强度,以维持现有煤炭供应能力为主线条。

      在东部煤炭资源富集区域,中国应该持续推动建设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二)稳定中部

      对于稳定中部来说,由于中部地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家应该稳步提高煤炭开发强度,但为了适应未来能源转型需要,在确保煤炭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逐渐放缓煤炭开发增长速度。

      (三)发展西部

      对于发展西部来说,总体而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经济增长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而且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发潜力比较大,在能源转型期还应该适度提高煤炭供应能力,确保煤炭供应安全。

      在西部地区,应该根据国情和煤炭资源禀赋,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增强煤炭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

      着眼于未来能源转型和煤炭产业发展,中国势必要继续推动煤化工产业大型化、园区化和基地化建设,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西部地区集中建设大型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

      二、优化消费布局

      从煤炭产业转型趋势来看,煤炭不仅仅是动力燃料,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煤炭利用场景,一方面要优化供给布局,另外一方面更要优化消费布局。

      (一)逐步收缩发电用煤

      从煤炭消费来看,目前中国有一半以上的煤炭用于发电,是电力来源的主要动力。

      不过,近年来中国新能源开发规模持续增长,燃煤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正在持续下降,但是燃煤发电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还将是发电产业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燃煤发电将继续承担中国保障电力供应的主体责任外,而且逐渐向为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灵活性电源保障作用。

      在短期内,煤炭发电地位难以撼动,将仍然发挥重要的电力保供作用。

      但是从长期来看,非化石能源将在未来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中将逐渐成为主导能源,煤炭地位下降是未来基本趋势。

      预计2030年之后,中国煤炭发电将进入下降通道,而逐渐被可再生能源发电所替代,这是基本大趋势,煤炭行业必须正确认识。

      针对煤炭发电下降和电力需求攀升,以及煤电行业转型面临的挑战,短期内中国要严控新增煤电项目,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尽最大努力确保煤炭产业“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坚决避免煤电产业无序扩张。

      继续减少煤炭发电比重,在转型过渡期,继续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不断提高煤电机组效率,不断降低供电煤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规模。

      加强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坑口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低热值煤、煤矸石等综合利用发电,结合区域供热条件统筹推进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

      (二)适度扩大化工用煤

      中国应该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继续按照严格的环保、节水和节能等考核要求,适度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发展具有清洁高效特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石油替代水平。

      在低污染和低消耗的条件下,使煤炭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洁净、高热值的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全面评估各种煤炭液化技术工艺路线,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施煤炭、电力和化工一体化和园区化布局和建设。

      积极推进先进信息化技术,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产品结构和组织机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大型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进一步探索煤炭液化反应机理,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煤炭液化工艺,不断研究开发高效催化剂和关键设备,为煤炭液化奠定技术基础。

      加大煤炭气化产业发展,强化基础性研究,重点研发降低污染物排放、环境友好、提高碳转化率、提高气化效率等关键技术。

      建设煤化工技术示范工程,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约束机制,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发和集成使用。

      三、优化企业布局

      对于煤炭企业布局,中国需要落实部门联动和地方责任机制,构建多标准、多部门、多渠道协同推进企业优化布局工作。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确保煤炭有效供应,大型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发挥市场稳定和安全供应的关键作用。

      持续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以发展先进产能为重点,布局一批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强化智能化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禁止建设高危矿井,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无效产能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关闭退出。

      继续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继续培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产能亿吨级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能耗、工艺等办矿标准和生产水平。

      积极稳妥地解决煤炭“僵尸企业”问题,重点是要分类处置30万吨/年以下煤矿,尤其是要加快退出达不到环保要求的煤矿,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依法关闭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小煤矿。

      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发展煤电联营、支持煤炭与煤化工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煤炭与其他关联产业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实现煤炭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中低水平煤矿数量明显减少。

      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积极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清洁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

      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引导煤炭企业优化生产布局,加强煤矿补充地质勘探和资源储备,继续健全煤矿淘汰落后产能制度和机制,煤矿年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政府必须加强生产监管,煤炭生产企业应该按照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和承诺事项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年度、季度和月度生产计划。

      持续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的环境,着力解决老矿区、老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对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煤矿,依法及时关闭破产。

      推动落实煤电企业电价、税收、贷款等支持政策,鼓励煤电企业向“发电+”综合能源服务型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型。

      四、优化技术布局

      目前,中国煤炭转型进展较快,煤炭作为清洁能源进行应用态势良好,然而,煤炭的高碳属性决定了未来转型发展肯定是任重道远,其中降低碳排放将是关键中的关键,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加强能源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重大应用技术的研发,开展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核心的煤炭清洁高效与低碳利用技术创新,逐步将依靠需求拉动的“被动式”创新转向由技术积累/需求拉动双重推动、主/被动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模式。

      科学规划建设先进煤电机组,根据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建立新型电力系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定规模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并且必须严格执行煤耗等最新技术标准。

      建立和完善智能化煤矿设计、建设、评价、验收等系列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着力开展煤矿工程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煤矿工业互联网系统、智能化软件系统等研发和应用,加快灾害严重矿井及危险、繁重岗位机器人替代,推动煤矿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创新暨无人(少人)科学试验矿井攻关,推动煤矿智能装备系统集成创新。

      提高煤矿智能化水平,积极鼓励企业研发和利用智能控制、智能开采、智能快速掘进、智能辅助运输、煤矿机器人、电铲智能铲装、无人驾驶卡车、智能穿爆、智能供配电、智能供排水、智能监测预警、智能救援等智能化技术装备。

      继续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大煤炭作为原料的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和低碳化发展。

      围绕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未来引领煤炭低碳转型发展的核心技术,组织行业内外科技力量进行攻关,尤其是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尽快降低煤炭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煤炭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确保在煤炭产业发展中逐渐降低碳排放规模。

      五、优化储备布局

      中国应该继续完善煤炭储备体系,增强煤炭储备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起到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确保煤炭供应稳定、安全和可靠。

      根据未来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供应隐患,密切关注东北和“两湖一江”等地区煤炭供需形势变化,加强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等环节的调度,保持港口和煤炭发电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煤炭储备能力。

      建立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地方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煤炭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