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政府须运用“有形之手”调控草甘膦行业
政府须运用“有形之手”调控草甘膦行业
  • m.casaroura.com
  • 2014-08-11 09:22:15
  • 中国化工报
  •     由于当前草甘膦市场风头正劲,而化工行业整体形势不太景气,一些生产普通化工产品的企业冲着赚钱,开始谋划进入草甘膦行业。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市场经济,我国刚刚确立市场的决定性地位,以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就会这样来调配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就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对于草甘膦行业而言,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才能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8年,国内草甘膦价格飙涨,也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进入,全国草甘膦项目一哄而上。不足一年光景,草甘膦生产许可证发放量增加3倍,超过100家企业获得草甘膦原药生产资质,行业产能迅速放大到120万吨/年之巨,是同期市场需求的2倍多。结果可想而知,草甘膦原药价格从10万元/吨的巅峰“高台跳水”,在不足6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跌落至2万元/吨。此后的3年间,草甘膦原药价格一直在2万元/吨左右徘徊。
        
        这样的市场竞争是恶性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赢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大量的中小型草甘膦生产企业在成本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停产或转产,新进企业因收不回投资而债务缠身;同时,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会使得企业加大产品出口,资源被廉价地输出,污染却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因此,当下如果政府的“有形之手”不对产业发展加以宏观调控,这样的场景必然重现。
        
        除了宏观调控,“有形之手”还应放在市场监管上。草甘膦属于农药,非一般性化工产品,要受到《农药管理条例》的管制。目前草甘膦行业虽然有明确的门槛,但执行起来却并不到位。国内不少地方政府看到有项目来,只要有可观的税收,不论企业资质一律放行。譬如从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上来讲,一个企业要规范地走完一套流程,必须跨过很多门槛。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明明知道有的企业资质不合格,却还能一路为其亮“绿灯”。在草甘膦行情不错的2008年,国内众多企业不惜血本杀进市场,最快时有的企业几个月就能做一个完整的环评,然后履行审批手续,不少企业甚至是未批先建。
        
        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对规矩做事的企业是不公平的,也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首先,农药是一种给农作物治病、杀虫、除草的药,一旦出问题,一小包农药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在生产环节,农药生产与普通化工产品的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对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更高。因此,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农药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以避免劣质农药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如果一些原本没有农药生产资质的企业通过某些渠道绕开农药法规的管制,破坏了农药行业的游戏规则,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对行业本身造成恶劣影响。
        
        其次,不少新企业在仓促进入草甘膦行业后,在技术上远不如老牌企业扎实,产业链更没有老牌企业完善,农药登记方面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成本上也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这些企业靠低价拉客户,靠经销商李代桃僵销售不合格、无批号的产品,必然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再次,这种由不良企业引发的市场恶性竞争,还会拉低产品出口价格,造成大量有限资源的低价流失,甚至会引发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国内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会大受影响,也会让中国这个全球农药制造基地在国际市场名誉受损。
        
        分析认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还要落在环保这个点上。草甘膦行业的污染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成为该行业日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草甘膦环保核查,就是政府加强市场监管的一个有力举措。通过严格落实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不仅可以治理环境污染,也将有效化解草甘膦行业的产能过剩。
        
        总之,在我们大力提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更要运用“有形之手”使宏观调控更给力,采取措施抑制草甘膦行业产能的恶性膨胀,避免2008年的恶梦重演,为行业塑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多运用类似环保核查这样的手段,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解决目前行业机制不完善、运行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帮助草甘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文章关键词: 草甘膦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