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煤炭企业再赴IPO 锐气底气大不如前
煤炭企业再赴IPO 锐气底气大不如前
  • m.casaroura.com
  • 2014-01-14 09:46:36
  • 《能源评论》
  •     毫无疑问,谁能搭上“重启IPO(首次公开募股)”的首班车,是2014年1月市场的绝对焦点。特别是83家此前已过会、但未发行的企业,普遍被认为最有希望拔得头筹。
       
        然而,83家中唯一一家能源企业——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陕煤)却不被看好,一些分析把原因归咎于其超高的融资额。
       
        根据招股说明内容,陕煤拟发行不超过20亿股A股股票,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10亿股,募集资金约173亿元,这一数额,已位列近三年A股市场单笔融资额第三高。
       
        煤炭上市历来被市场视作大买卖。2007年,中国神华以665.82亿元的融资额创下了数个纪录,此后不到半年,中煤能源就以320亿元荣升A股历史上规模第六大的IPO。如果按此逻辑,作为产煤潜力省份陕西唯一一家集产、运、销为一体的煤企,陕煤173亿的融资应该算是正常。
       
        但时过境迁,在当下产能过剩、控煤减排的背景下,上市煤炭企业在2013年前三季业绩大幅下滑、应收账款则普遍激增,这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备受质疑。于是,煤炭企业再赴IPO的锐气和底气已大不如前。
       
        大型煤企:融资需求低
       
        在公布重启IPO的消息后,2013年12月中旬,证监会在第一时间挂出758家IPO申请企业名单,但涉及煤炭开采、煤炭焦化以及煤机制造在内的公司,只有陕煤和安徽淮北矿业集团两家。而在2011年3月的申请上市企业名单中,另两家大型煤矿——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下属的永煤集团和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还赫然在列。
       
        根据媒体公开的信息,永煤和龙煤撤单的原因分别是兼并重组和意外矿难。然而,一位煤炭证券分析师则认为,两家企业之所以离场,与行业产能过剩的关系更大,因为“煤企融资的重要目的之一,主要是为扩大再生产,以投资更多煤矿”。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全年原煤产量或达到37亿吨左右。相较2012的36.5亿吨,仅0.5亿吨的增幅已经很小,但增长的趋势仍未改变,且总量直逼《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39亿吨的“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当然不愿冒险融资。
       
        况且,产能过剩或将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结束而更加严重。
       
        从2010年多地煤炭整合大幕拉开算起,多数大型煤企的升级已经基本完成,但问题是,完成升级的煤矿并未全部投产,也就是说,煤矿整合后的所有产能至今尚未释放。根据华创证券在2013年4月公布的研报,仅山西一省,在最终保留的1070座左右煤矿中,有三分之二在2012年底仍处于投产前的不同阶段之中,而理论上看,整合煤矿的产能释放高峰正是2014年。
       
        另一个被人忽视的原因是,煤炭升级改造产生的投资需求高峰已错过。
       
        众所周知,煤炭资源整合不仅代表着产业集中度提升,也意味着企业产能升级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在资源逐年减少、雾霾天气严重等多重问题下,煤矿技术升级的“大动作”需要数亿元的投入。但2013年,产业升级进入尾声,这意味着类似的大融资在短期内很难再出现。
       
        中小煤企:求钱却无门
       
        和大型企业因为需求不足而远离IPO不同,中小型煤企始终徘徊于股票市场之外。
       
        从1998年1月7日,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以来,只有2012年1月登陆A股的永泰能源,是煤炭上市公司中唯一的民企。但除了极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投融资实力以外,根据媒体透露的信息,2010年后永泰能源的领导层中不乏大中型煤企高管的加入,而分析人士认为,这或是其融资和增长的关键。
       
        相比永泰,更多的中小煤企走了一条“随行就市”的路。
       
        对于中小煤企来说,融资授信其实一直比较严格,除了融资成本高,银行还会附加企业联保、低抵押率、资金封闭运行等措施。在中小企业进入煤矿开采领域的头几年,因为行业发展水平好,加之全球和国内经济状况良好,煤炭需求量大,中小煤企的盈利高,融资成本当然不是问题。
       
        而在近两年,煤炭行业整体的盈利成绩不佳。尽管和大型企业同样存在亏损大、应收账款激增等问题,但依托国有背景的大型煤企至少仍有足够的现金流,加之规模较大,多数仍能获得贷款。
       
        紧跟“行情”的中小煤企则不然,因为银行放贷逐步收紧,导致其很难再生产。此时,如果企业足够幸运,没有还贷压力,可以选择停产,以待更好的市场时机。而贷款压力较大的中小煤矿,则只能通过一些隐性的融资手段,如融资租赁甚至高利贷以短期周转,或者干脆卖掉煤矿来偿还贷款。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循环或将在中小企业中蔓延,原因在于,这类企业已经很难获得产业政策的支持,特别是融资政策的支持。
       
        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当前,这条内容已经初见成效,且有逐步趋严的势头。一位煤炭行业证券分析师就此预计,就算产能释放结束,市场环境逐渐改善,中小煤企的投资价值也难归几年前的水平。
       
        发债或为最佳选择
       
        其实,陷入困境的煤炭企业早已尝试多种融资,眼下,多种途径皆让煤炭企业感觉力不从心。
       
        2007年后,借壳上市曾被一些煤企所推崇。相比传统的上市方式,一家煤企只要选择较好壳资源,并制定重组方案,在12个月之内就能实现上市。但这种有利于煤企迅速融资的方式在近两年受限趋严,特别是2013年11月,证监会连续出台新规,对于借壳上市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意味着这种模式或将不再可行。
       
        出海上市也已被视作“不靠谱”的选择。一方面,国内煤企的主要资产大都在国内,且大多为国企。申万煤炭行业分析师刘晓宁指出,除非企业发展战略是走国际化扩张路线(例如兖矿)或国内上市受阻,否则一般不会舍近求远。另一方面,全球煤炭市场投资都处于低谷。2013年6月,美国进出口银行、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均表示,不会为煤炭项目贷款。这已直接导致市场对煤炭板块的投资信心大降,其影响或将会传递给拟出海上市的企业。
       
        融资租赁亦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分析师认为,融资租赁是一种成本高、利率高的举动,以前煤炭企业盈利情况较好的时候,会被一些中小企业所使用,但如果盈利情况不好,企业偿付能力下降,这种方式就很危险。
       
        相对而言,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发债。因为与银行贷款相比,发债等直接融资手段受国家政策鼓励,融资成本也较低,适合当前盈利状况不佳的煤企。
       
        和企业五花八门的手段相比,分析师和企业对行业的融资前景却很一致:煤炭作为传统行业已经告别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国家未来经济转型的大方向并不一致,这也注定了其游离于IPO市场的命运。眼下的融资难正说明,市场化的作用在逐渐显现。而作为企业,只有凭借自身的能力渡过这个周期,而依赖政策救助的可能或将越来越少。
  • 文章关键词: 煤炭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