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行情回顾
回顾2022年,铁合金行情波动依然剧烈。虽然能耗政策限制年内有所放松,但国内外宏观扰动加剧,产业供需逻辑退居其次,全球经济周期更迭对合金产业及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以文华铁合金指数来看,2022年合金期货行情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一季度上涨为主:受5.5全年经济增速目标的预期提振,以及3月份俄乌冲突爆发导致的铁合金出口放量,双硅期货持续拉涨,其中硅铁(7930, -178.00, -2.20%)再度突破万元关口,锰硅(7392, -164.00, -2.17%)最高也触及9000关口上方。②二季度持续下跌:4月份合金冲高后继续上行动能放缓,主要在于以上海为主的多地封控政策趋严,国内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受限,叠加海外央行开启激进加息进程,市场内忧外患交错,商品旺季需求不断落空,钢铁产业链负反馈风险加剧。4月份黑色系高处不胜寒,铁合金也于月末开启长达三个多月的下跌行情,期间虽有反弹但趋势难改。不过随着5-6月份主产区大范围陷入亏损困境,行业协会发起号召叠加企业减产自救,铁合金市场供应格局也在逐步改善,减产挺价效果明显。③下半年震荡中重心上移:8-9月份黑色系负反馈暂告一段落,市场预期转为金九旺季补库及需求释放,叠加当时主产区疫情持续,以及煤电成本的不断上移,阶段性供不应求推升合金价格重心。不过年底受制于钢厂利润低位及季节性消费淡季,合金价格也并未走出类似上半年的大幅拉涨行情,尤其是锰硅,更多是在产区现货生产及仓单注册成本之间宽幅波动。总的来说,2022年铁合金行情波动受宏观及外围因素扰动较多,自身供需格局跟随钢铁产业链偏弱运行。
二、供需分析
1.供应:利润驱动,双硅分化
硅铁:截至2022年11月份,全国硅铁累计产量546万吨,同比+1.5%,其中上半年与下半年产量增减分化明显。上半年,受国内宏观预期及硅铁出口利好支撑,硅铁价格再度破万,厂家利润丰厚可观,主动满产增产意愿强烈;但5-7月份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压力,黑色系整体承压下跌,合金高位回落,厂家利润不断缩水下主动减产挺价。进入四季度,产业链负反馈告一段落,宏观预期持续回暖,预期修复也带动合金价格重心抬升,企业亏损修复也带动厂家复产开炉,9月开始硅铁产量止降回升。
硅锰:截至2022年11月份,全国硅锰累计产量877万吨,同比-4.6%,已是连续三年产量持续下降,不过2022年受制于下游粗钢消费下滑,硅锰价格持续低迷,尤其是南方产区成本持续倒挂,企业亏损减停产增多,致使2022年硅锰产量降幅扩大。
2.需求:前高后低,预期转弱
2022年测算硅铁需求量在580万吨,同比增加4%,其中粗钢消费408万吨,同比下降1%;硅铁出口67万吨,同比增长23%;金属镁消费95万吨,同比增长15%。硅锰方面,2022年硅锰消费量估算为1033万吨,同比下降0.86%,其中粗钢消费1021万吨,同比降1%,出口11万吨,同比增6%。整体来看,双硅年度消费表现明显分化,非钢消费占比提升,粗钢消费明显回落,硅锰由于下游集中在粗钢领域,整体受钢价拖累更明显。
(1)粗钢
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粗钢产量9.43亿吨,基本与去年产量持平。预计2022全年粗钢产量10.23亿吨,同比下降0.9%。2022年,受经济增长及疫情防控形势等多方面考量,全年粗钢压减政策力度较2021年有所放松,在“保供稳价”和“稳增长”基调下,产业政策保证了灵活差异化和动态调整,避免了“一刀切”式行政干预带来的市场超预期波动。其中一季度在冬奥会+采暖季背景下粗钢减量已有超量,因此剩余三个季度粗钢压减的目标压力不大,甚至个别月份可以适当提产。展望2023年,预计粗钢产量将延续市场化、自主调节、按需调节特点,产量重心继续小幅下移,估算在10亿吨上下。
202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且充满挑战,钢铁产业链面临较大的需求收缩压力,钢厂利润持续恶化,产业链零和博弈和负反馈时有上演,钢厂对于包括合金在内炉料维持低库运行状态,这也造成了四季度原料成材两端上涨行情的分化表现。
(2)进出口
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10月硅铁出口量60万吨,预计全年出口量63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0%;1-10月硅锰出口量11.1万吨,预计全年出口量12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0%。
2022年铁合金出口增长明显,原因由于上半年海外地缘冲突爆发,俄乌局势紧张导致两国工业及出口停滞,原有出口至欧盟的合金需求量部分转移至中国,进而带动上半年国内出口增长。但随着下半年海外央行多数开启加息周期,全球经济衰退下需求放缓,钢铁及合金消费下滑,合金出口增速呈现单边回落态势。国际钢协数据,2022年海外粗钢产量累计降幅5%,远超国内粗钢2%的产量降幅,其中欧盟、日韩降幅均超5%,作为我国硅铁的主要出口国家,海外粗钢产量缩水也直接拖累国内合金出口表现。展望2023年,基于海外粗钢供需格局的持续回落、国内依旧维持的较高出口的征税限制,以及2022年较高的出口基数,预计2023年合金出口或将转为负增长。
(3)金属镁
SMM数据统计,2022年1-11月镁锭产量88万吨,同比增长16%;进出口方面,1-10月镁锭出口总量为23万吨,同比增长8%,总的来说,无论是产量、出口还是价格表现,2022年镁锭都呈现出同比正增长但增速持续下滑态势,这主要是受需求端低迷拖累。
金属镁下游市场应用范围广泛,汽车制造、3C产品和航空航天是金属镁的主要消费领域,未来随着汽车轻量化趋势的发展推动,镁合金产业链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2022年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年汽车产销表现低迷,拖累金属镁需求表现。估算2022全年金属镁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根据百川行业数据,进入12月以来,镁锭行业毛利已转为亏损(除青海地区),与年初动辄超万元的利润已是今非昔比。对于2023年,经济增长放缓对汽车产销的拖累仍将延续,但更多是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冲击;此外,12月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中强调要扩大内需,扩内需促销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之一,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扩张势头,这也将对金属镁的需求形成较好的支撑力量。
3.原料:成本重心或下移
煤电方面,2020年疫情爆发后,全球经济在流动性释放充裕背景下启动复苏,国内又叠加外贸出口增长红利,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明显。2021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速高达6.2%,但煤炭产量受供应约束限制,较2019年仅增加0.8%,煤炭行业严重的供需错配是导致煤炭价格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进入2022年,年初发生的俄乌冲突成为本轮能源大涨的直接导火索,随后国内外煤炭市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扰动之下价格持续攀升,也带动也下半年动煤及电价成本不断上调。对于2023年的煤炭及电力供需格局,基于海外经济衰退预期,以及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对传统能源形成的增量替代,供增需降背景下,煤炭供应最紧张的时候,或者说煤价最辉煌的时候即将结束,国内动煤价格重心将逐渐下移。2023年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国内地产销售拐点、海外衰退节奏和国际地缘局势这三项。因此从煤电成本角度来看,2023年电价重心下移概率增大,合金成本支撑或难再重复2022年下半年行情。
锰矿方面,2022年全年锰矿行情波动分化明显:一季度受供应偏紧及需求旺盛支撑,尤其是三月份锰矿价格明显攀升,当月涨幅超10元/吨度。但是二季度开始,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叠加海外加息周期开启,国内外经济衰退下行预期转强,黑色系供需形势转差,硅锰企业难以承受锰矿、焦炭价涨导致的高成本压力而不得不停减产自救,随着产业链负反馈持续恶化,锰矿价格在6-7月份终于松动并开启了普跌行情。预计2022全年锰矿进口2970万吨,同比降1%。2023年,预计海外矿山产能释放稳定,供应端锰矿维持高位;但需求端面临的海外衰退风险加剧,全球粗钢产量大概率继续下行也将继续拖累锰矿需求。预计2023年锰矿供需格局或继续宽松,锰矿价格难以撑起硅锰价格重心。
三、2023年行情展望
回顾2022年,铁合金价格受宏观扰动因素加剧,自身供需格局退居其次,行情波动依旧壮阔。供应端,全年硅铁产量同比增加1.5%,硅锰同比减少4.6%,全年产量表现前高后低。上半年强预期主导厂家利润丰厚带动产能积极释放,但下半年国内外弱现实占上风,黑色系负反馈也拖累合金行情走弱,厂家利润大幅回吐,且硅铁锰硅由于下游需求差异造成企业利润及产量释放的明显分化。需求端,2022年硅铁消费同比增加4%,硅铁消费增长更多是受上半年出口及金属镁等非钢领域提振;硅锰全年消费量同比下降1%,因硅锰下游集中依赖粗钢消费,2022年地产下行对粗钢及硅锰负反馈拖累较大。
展望2023年,随着岁末疫情及地产纾困政策的明显转向,以及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对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不断明晰,均给予了2023年经济复苏的信心提振,也助推了12月份黑色系先行走出一波信心修复行情。不过,经济向上修复的兑现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回顾2022年的商品价格表现,宏观产业扰动一波三折,对商品价格影响也异于往年。2023年,预计铁合金供应端维持偏宽松格局,2022年四季度以来的低利润高开工或成为产区生产常态,不过由于上半年产量的高基数影响,预计全年产量或同比小降。需求端,粗钢产量或维持10亿吨量级水平,产量同比继续下降1%-2%;非钢消费同比转负,主要是2023年海外需求衰退影响较大,合金出口端高增长难以持续。成本端,未来供应端的行政性限制将随着经济目标的明晰而不断弱化,国内外需求系下行对煤电焦矿等原料价格的拖累将逐渐显现,预计2023年合金上游原料成本对价格支撑力度将减弱。
总的来说,2023年合金供需两端均呈现同比回落态势,经济回暖背景下,供需行政化干预将继续弱化。2023年,预计硅铁指数价格运行区间[6600-9800],锰硅指数运行区间[6000-8300],与2022年相比,高低点均有下移,全年或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V型走势。宏观向左,产业向右,建议个人投资者顺势交易,重点关注宏观产业共振时的投资机会;产业企业深化套保意识,兑现盘面保值利润以实现稳健经营目的。
风险点:地产/内需政策调整、海外衰退风险、疫情形势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