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跨国化工企业全球化的生存之道
跨国化工企业全球化的生存之道
  • m.casaroura.com
  • 2011-09-20 09:15:43
  • 中国化工报
  •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中外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双向互动:越来越多的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而中国的本土企业也正在或加快“走出去”,拓宽视野。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把握商机、如何本土化、如何获得成功?进入中国多年的国外知名跨国化工公司、成功走向国际化的中国本土公司的领军人物,介绍了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做法,分享了他们在本土化方面的经验。
       
        在过去的20年里,陶氏化学在中国的业务每年都有20%增长,目前中国区已成为仅次于德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陶氏化学大中华区总裁石博韬介绍,陶氏在上海建设的陶氏创新中心,不仅驱动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而且还有全球的责任和任务。他们研发的产品不仅符合中国市场的需要,而且还出口海外市场。与此同时,陶氏创新中心有500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其中99%是中国人。这个比例陶氏在全球其他地区都没有这么高。石博韬说,陶氏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公司的产品在中国设计、在中国制造,所有的客户都是中国公司。外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本土公司,而中国的本土公司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他们的全球视野。这是两个方向的趋同、融合,现在很难像过去那样区分外国公司和本土公司。
       
        朗盛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柯茂庭说,2010年朗盛销售收入达到8亿美元,中国的业务收入占全球收入的11%,在中国有大约400名员工。柯茂庭表示,现在许多的跨国公司都想融入中国,这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来决定。比如,德国企业如果到国外发展,必须要非常详细地研究分析当地的情况,谨慎地迈出步伐。同时要知道,你工作的目标是什么,选人是需要非常审慎的。而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并购,也需要非常详细地了解对方的情况,需要深入地了解市场的情况,同时将自己的公司进一步国际化,请国际人士参与其中。柯茂庭非常希望有当地员工参与企业中,否则大量的外国专家和员工,不能与当地的员工进行沟通。他认为,要想成功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做好功课,分析目标市场,最重要的是在组织上做好准备。
       
        瓦克中国区总裁周博世表示,2010年瓦克中国区销售收入占全球销售收入的21%,成为最大的地区市场。中国是瓦克发展的战略重点,瓦克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现在瓦克仍然从美国和德国向中国进口一些产品,同时与国际性的公司在中国进行合作,也与中国的本土公司合作;今后瓦克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对于如何保持在中国的增长,他说,每个产品的产业环境和市场要求是不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决定瓦克如何在中国发展。
       
        普华永道不仅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咨询服务,还扶助包括中国客户在内的全球客户进行并购交易,具有丰富的经验。普华永道合伙人马尔科罗姆·麦克唐纳德在谈到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时说,必须抓住商机,比较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人员,还要看产品的发展趋势。最好的办法是并购当地的一家企业,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进入他们的社会,还能获得他们的技术,更好地与当地的企业进行竞争。
       
        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是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盛是一家民营企业,国际化开始于2008年,当年参股印度一家染料企业,并与这家印度企业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2010年与印度的合作伙伴成功收购了全球最大的纺织染料生产服务商德司达集团。目前,龙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染料龙头企业,浙江龙盛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常盛谈了龙盛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他说,中国企业,尤其是之前没有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挺进国际市场首先是循序渐进,同时,在国际并购中,好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此外,尊重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和以前的团队。并购德司达后,龙盛仍保持了德司达的独立性,并尊重本土化管理。截至目前,龙盛没有在德司达高层团队里派驻一个人,仅仅是董事会的管理。
       
        不论是外国公司进入中国,还是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商业的不断趋同、融合,都将会促进中国以及全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