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爆发前夕正在悄然进行一场制氢“革命”
爆发前夕正在悄然进行一场制氢“革命”
  • m.casaroura.com
  • 2022-02-16 09:59:47
  • 读懂财经
  •   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人工空气”的论文,它被认为是人类了解氢气的开端。尽管此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对于氢气这种可燃气体进行研究,但科学界依然将“发现氢气”的殊荣送予卡文迪许。

      当然,卡文迪许对于氢气的研究仍很片面,在普利斯特、拉瓦锡等科学家的补充研究下,氢气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认知之中。

      然而氢气被发现的很早,但真正作为“氢经济”提出还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机的时候。当时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价格猛涨,氢气被视为石油的“最佳取代者,但却由于制备困难,因此始终无法成为主流能源。

      “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新能源正在逐渐崛起替代传统能源,由于氢气燃烧后,只会产生水,因此被称为最清洁的能源,氢气再次成为人类能源迭代聚焦的方向。

      尤其近两年,多省发布氢能及燃料电池车产业规划,大幅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北京、山东、河北、浙江、四川等省份,相继出台氢能及燃料电池车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并从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等方面明确阶段目标。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统计,2020 年我国氢能产量和消费量均已突破 25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氢大国,氢能这种最纯净的能源俨然已经到了爆发前夕。

      目前,抑制氢能源发展的主要困境在于氢的制取,如何高效的制取氢气成为整个产业的痛点所在。

      就在很多投资者叹息,氢能何时才可以普及的时候,实则氢能源产业内,一场关于制氢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氢气的三种制备方式

      自氢气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断尝试去驾驭这种能源类型。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研究,人类已经能够成熟的制备氢气,但主流工业化量产依然需要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作为原料,与低碳的初衷南辕北辙。

      现阶段,氢能源共有三种制取方式,按照碳排放量划分,分别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灰氢”指的是传统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制取氢气的方式,虽然制氢成本较低,但排放量较大,并不能达到减碳的作用。这种路线是目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制氢方式。

      “蓝氢”则是在“灰氢”基础上,加配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CCS 技术),借此来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却由于加配的设备则让成本有所增加。

      “绿氢”主要是利用电解水制氢。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电能,在过去电力主要依靠煤炭来制取,因此并不具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但随着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崛起,让“绿氢”实现真正的绿色,制氢过程完全没有碳排放,但成本较高。

      现阶段,中国氢气制取依然依赖“灰氢”为主,“蓝氢”为辅。62%的氢气来自煤炭制氢、19%的氢气来自天然气制氢、18%的氢气来自工业副产制氢,只有1%的氢气是由“绿氢”方式制取的。

      尽管“蓝氢”利用CCS 技术有效的降低“灰氢”的碳排放量,但CCS 技术依然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来运行,从而间接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据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能源科学与工程》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蓝氢”不仅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清洁,甚至全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比天然气取暖还要高20%,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低碳。

      由此可见,想让氢气回归纯净本源,就需要“绿氢”占比持续提升。只有“绿氢”这种模式发展起来,那么氢能源才能最终成为社会主流能源。

      随着光伏、风电逐渐迎来平价时代,“绿氢”的性价比也在逐渐提升,“绿氢”已经成为氢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场悄然进行的制氢“革命”

      既然“绿氢”成为氢能源发展的关键,那么“绿氢”制备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原理上讲,“绿氢”就是在充满电解液的电解槽中通入电流,水分子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绿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现阶段主流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问题在于能耗较高,电费占到了制氢总成本的85%。据测算,当工业电价降至0.3元时,碱性电解水的成本将会与其他制氢路线相当,才具有经济效应。

      由此可见,“绿氢”全面推广的核心就在于降低电价,而这则主要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情况,但想要降至0.3元的理想价位,显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绿氢”依然延续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那么距离爆发可能依然很远,然而在不被市场关注的暗面,实则一场制氢“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实际上,根据电解槽隔膜材料的不同,电解水制氢可以分为碱性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三大类。除碱性电解水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外,PEM 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SOE 还处在实验室开发阶段。

      不同于碱性电解水的高耗电量,PEM和SOE的能耗标准明显更低。但由于SOE距离产业化还很远,因此PEM已经成为“绿氢”迭代的主要方向。

      虽然PEM路线在耗电量和产氢纯度方面都明显占优,但却受限于设备成本。由于质子交换膜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因此电解槽成本昂贵,设备总成本要比碱性电解水高出不少。这就导致PEM路线存在前期设备投入较高的弊端。

      由于PEM路线在能耗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再加上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有经一部国产化和技术进步的空间,因此PEM路线有望受益于电费下降和设备降本双重因素驱动,有望成为助力“绿氢”规模化的核心关键。

      PEM风口下的受益者们

      过去五年,全球电解槽产能发展迅速,至2030年有望达到54GW的规模。

      欧洲在电解槽产能部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装机容量的40%。可以看到,欧洲是氢能战略推进最快的区域之一。澳洲和拉丁美洲的产能也在快速扩张,有望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地。

      与他们相比,中国的脚步明显偏慢,但近些年也获得很多大型企业的关注。如隆基股份、阳光能源、晶科科技在内的很多能源企业,以及三一重工、三峡集团在内的装备企业都开始布局相关产能。

      但在未来五年,全球电解槽的发展将由数量的增长转换为路线的迭代,PEM路线有望挑战碱性电解水,成为“绿氢”的核心路线。

      PEM路线与碱性电解水路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设备的差异上,因此设备迭代成为最先受益的产业方向,专注于PEM的设备商有望成为直接受益者之一。

      过去一年中,龙蟠科技、滨化股份、威孚高科、先导智能、美锦能源等上市公司,都已经明确将会布局PEM电解槽设备。

      供应链层面,在PEM设备的落地过程中,最卡脖子的是质子交换膜环节。

      现阶段,国内几乎所有出货的PEM电解槽所采用的质子交换膜几乎都来自于进口,国内企业只有科润新材料、东岳未来具备了小范围替代能力。目前,东岳未来正在筹划上市辅导,极有可能在未来两年登陆科创板;科润新材料也在联泓集团的领投下完成B轮融资,资本已经开始逐渐重视PEM这种正在悄然迭代的技术路线。

      除在PEM制氢上的应用外,质子交换膜还是钒液流储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有望成为集氢能源、储能、动力电池为一体的资本焦点。

      实际上,进口的质子膜供应也并不稳定,交货周期很长,价格也高,国产替代空间极大,质子交换膜也有望成为PEM普及最受益的产业环节。

      催化剂方面,国内也一度出现缺口,但随着中科科创、大物所、赛克赛斯的努力,国内已经能够完成催化剂的自给自足,并有望在随后的迭代中逐渐降低PEM设备的成本,助力“绿氢时代”的到来。

      除产业环节的自主研发外,国内还有很多项目选择与海外巨头合作的方式布局PEM路线。

      2020年10月,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恩泽海河(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敲定合作计划,共同促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及推广,而PEM就是重点推广的路线。

      康明斯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近年来不断加快氢能源领域布局,在与中国石化和恩泽海河合作后,有望全面推进PEM路线在中国的落地。

      去年9月和12月,康明斯分别在上海临港、广东佛山落地康明斯氢能中国区总部与研发中心总部、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开启国内氢能市场扩张,并在今年1月正式在佛山南海区启动建设PEM电解水制氢设备生产基地项目。

      总的来看,没有人再怀疑氢能源的价值,作为最纯净的能源,他几乎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但聚焦当下,中国的氢产业依然处于发展早期,或许当我们完成了这场制氢“革命”,氢能源就将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氢能源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